【智农分享】“碳中和”二十大趋势研判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中国提出的“30·60”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人员重磅推出“碳达峰、碳中和”二十大趋势研判:
研判一:未来40年中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
研判二: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发展
研判三:减少建筑物碳排,打造绿色建筑
研判四:长期储能规模的爆发依赖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风电、光伏的应用
研判五:硅铁:碳中和背景下下一个受益品种
研判六:运输领域电气化,产业链深度变革
研判七:低排放的工程机械
研判八:工业加速节能减排
研判九:碳中和带来海缆需求持续增长
研判十:光伏技术迭代加速,推荐电池设备、HJT电池组件、硅料与大尺寸硅片龙头
研判十一:新能源车推动交通领域减排
研判十二:风电效率提升推动经济性改善
研判十三:核电设备细分赛道涌现新的活力
研判十四:严控电解铝产能总量,水电铝和再生铝受益
研判十五:高能耗行业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
研判十六:碳中和带来低碳新材料长期发展机遇
研判十七:煤化工企业开启高效化、低碳化进程
研判十八: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胜负手,关注零碳电力
研判十九: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
研判二十:脱碳对海运首当其冲,利多LNG板块
研判一、未来40年中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
(1)能源结构方面,为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整体比重将从目前的10%以内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个百分点的比重。
(2)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从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3)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
(4)区域方面,能源中心将由中部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扩散,西部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心。
研判二、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内碳市场建设发展较快。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措施有三点:1.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
目前,国内碳交易的形式主要是配额交易,政府对相关的产业或企业规定对应的排放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出售或者购入排放权,整体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并不完善,和西方欧美国家相比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统一配额分配方式等标准体系。目前,各试点配额分配的总量比较宽松。许多控排单位甚至出现配额过剩的情况,再加上存在配额抵消机制,导致碳交易价格过低。另外,地方配额总量扣除免费分配后的部分,可由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方式进行有偿分配,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由地方确定。因此,配额总量分配的地区偏向性会导致各地区配额有偿分配成本存在差异。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限制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统一采取拍卖进行有偿分配。同时,各地配额拍卖向外地企业开放能统一不同地区企业获得配额的实际成本。
增强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信息不透明,企业不愿意公开碳排放、碳配额总量、配额方案以及交易数据等信息,导致各企业信息获取不及时,不能作出有效的交易决策。不透明的碳交易市场信息,使交易双方不能确定公平合理的市场定价,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导致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流动性,市场发展缓慢。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除了在各试点范围内公布碳交易计划、管理措施等政策工具的实施外,还应向社会公开企业排放控制的关键数据、配额总量和配额分配情况。获得充足、可靠的信息,确保企业有效参与碳市场交易,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效率。
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在向金融市场的方向发展。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市场初期以现货产品为主,之后向碳期货产品发展。碳期货可以长期持续地给予投资者稳定的价格预期,标准化的期货产品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及时发送市场信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者预判交易价格,从而提高交易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形成独立自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争取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研判三、减少建筑物碳排,打造绿色建筑
研判四、长期储能规模的爆发依赖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风电、光伏的应用
研判五、硅铁:碳中和背景下下一个受益品种
从成本推升逻辑来看,被划分为限制类的硅铁企业,每吨成本会上升800元;被划分为淘汰类的,每吨成本则会上升2400元,价格涨幅也在2400元以上才能消化本次的电力提价影响。从下游接受程度来看,硅铁的主要下游是钢材冶炼。单吨钢铁消耗硅铁4kg左右,现价成本在30元左右,即使硅铁价格翻倍,下游的接受度也会很高。
研判六、运输领域电气化,产业链深度变革
研判七、低排放的工程机械

研判八、工业加速节能减排

工业余热利用有望快速发展,带动相关设备投资。目前工业余热回收的路径主要有热交换、热工转换、热泵等。热交换是不改变热能,直接进行热量传递,投入成本低,应用广泛;热工转换是将热能转换为动力输出,多用于中温余热的收集;热泵可将热能直接用于供热等,主要用于低温余热收集。工业余热利用对应的设备有各种换热器、蒸汽发电系统、热泵等。
作为主要碳排放源的工业领域,将迎来长期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建议关注杭锅股份、陕鼓动力、双良节能、开山股份等。
研判九、碳中和带来海缆需求持续增长
研判十、光伏技术迭代加速,推荐电池设备、HJT电池组件、硅料与大尺寸硅片龙头
研判十一、新能源车推动交通领域减排
研判十二、风电效率提升推动经济性改善
风电产业链:风电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材料企业、零部件制造商、风电整机制造商、风电运营商四大环节。
国内风电整机市场(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规模超千亿,行业集中度高。从风电场资本开支构成来看,国内风电整机市场(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规模超千亿元。风电场资本开支由风电整机、系统平衡(电气基础设施、组装和安装)以及财务费用(保险、建筑融资等)组成,其中陆地风电场资本开支中风电整机投入占比约65-70%,以此推算,国内风电整机市场(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规模超千亿元。
研判十三、核电设备细分赛道涌现新的活力
研判十四、严控电解铝产能总量,水电铝和再生铝受益
研判十五、高能耗行业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
碳中和背景下,相关高能耗子行业或将受到重点限制,或将在未来数年内相继触及产能“天花板”。利好行业存量产能、行业内的高效低耗优质企业以及低碳相关材料生产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根据计算结果,单位GDP碳排放居于前列的基础化工产品分别是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工业硅、电石、烧碱、黄磷、MTO、纯碱。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工品,基本上与电耗高/电力成本占比高的产品相吻合。同时,也与内蒙古给出的禁止新建产能的化工品清单基本吻合。
研判十六、碳中和带来低碳新材料长期发展机遇
研判十七、煤化工企业开启高效化、低碳化进程
研判十八、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胜负手,关注零碳电力
研判十九、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
研判二十、脱碳对海运首当其冲,利多LNG板块
2030年原油在快速脱碳背景下,海运贸易量在达到峰值后会逐渐下滑。动力煤在渐变和快速脱碳背景下也会出现下滑趋势。LNG的确定性较好,无论在哪种情景下,海运贸易量都出现大幅度上涨。
文章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