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农分享】谈谈日本人口老年化与智能农业
农业,是社会很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都将眼光投向了“高科技”“互联网”“AI”等智能领域,似乎和农业的关系不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农业方式一直以“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为主。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日本陆地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中国大约有13亿人口,日本大约1.3亿人口。单单的从人口与土地面积比来看,我国要远远超过日本。换句话说,日本能够生产出供全日本1.3亿人的食量,已经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事情了。在国际贸易不盛行的古代,日本可是年年缺粮的状态。加上山地丘陵众多,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日本是世界上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家之一,但是俗话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产品虽然目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些下降,可是其“战略物资”的地位并未动摇。日本同样认识到这一点,上图是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的资料,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热量(日本按照卡路里和生产额来划分自给率)方面,日本的自给率达到了97%,蔬菜达到了75%,鱼类是59%。
再看一个“综合供给率”的资料,上图是日本从1965年到未来的2025年的自给率推移。
生产金额来看,日本自给率是比较高的,能够达到66%左右。这个数据就说明:日本产的农作物价格贵,金额大;
主食用农作物自给率来看,近年日本保持在60%左右;
热量自给率来看,日本保持在38%左右。
结合上面两数据,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日本虽然在整体上未能够达到100%自主供给的程度,可是在个别项目比如大米上,有能力满足自给自足。日本食粮自给率目标是“努力达成主要品目”的自给,其余品目可以进口。这点深刻的影响着日本农产品市场,比如蔬菜,在日本的超市能够看到很多外国进口的蔬菜,但是鲜有见到日本销售外国的大米。除了政策调控以外,还有“自给率”的原因。
老龄化,日本农业要怎么办?
讨论日本的农业之前,不得不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老龄化。日本古代,同样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自古就是“小农经济”,只不过这个形式在近代逐渐发生了转变而已。日本虽然面积很小,却是实实在在的“农业大国”,排名世界第5位。根据统计数据,日本农业人口大约有418.6万人,其基数不少,可是其中43.5%的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并且未满35岁的青壮年人口不足5%。日本农业人口平均年龄为68.5岁,可以想象,这些年近70岁的日本人,一生都在从事农业。
日本农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城市化,农业区域与城市区域划分明确,但是依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年轻人逐渐向“东京、阪神”地区集结,也就造就日本“城市一极化”现象。最近很多人都在说,日本某些地区出现了空房子“0”元卖的事情,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
日本提出了2025年的自给率目标,生产金额提升到73%,热量自给率提升到45%。那么问题就来了,日本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提升粮食自给率呢?日本政府与民间机构经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那就是:智能农业。
什么是“智能农业”